冰皮月饼中藏着什么原理?冰皮是怎么做的?
中秋节到了!
无论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是三点一线的学生党,都对“月饼节”充满了期待。
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,中秋节不仅是可以赏月吃饼的节日,更是可以和家人们团团圆圆的节日。
今天,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月饼中的小清新——“冰皮月饼”,以及它晶莹剔透的冰皮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。
冰皮月饼的英文名叫“snowy mooncake”,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月饼,凭借软萌的外表和清新的口感深受大众喜爱。
其实,冰皮部分的主要原料就是常见的糯米。
不难发现,这些以糯米为主料的点心普遍都有一个特点,既黏糊又弹牙。
可是,同样都是米,糯米为什么特别粘呢?这就得从构成糯米的主要成分——淀粉的分子结构说起。
不管是普通大米(籼米、粳米)还是糯米,淀粉都是其中最主要的物质。
大家知道,淀粉这东西,说到底就是葡萄糖一个个首尾连接起来的多糖。
不同的淀粉“拼装”方法不同,依照不同的连接方式,可把淀粉分成两类:一类是直链淀粉,分子结构好像一根铁链,各个环节首尾相连接;另一种是支链淀粉,分子结构好像树枝一样分叉。
其他的各种淀粉类食物,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。豆类中直链淀粉更多些,能达到40%-60%。
而糯米呢,就比较极端了,几乎100%的淀粉都是支链淀粉!这些空间形态如树枝般错综复杂的支链淀粉相互交错,形成连续有序的立体网络,增加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,彼此间的吸引力更大,于是就比较粘。
淀粉外表看上去是极细的粉,但当放在显微镜下时,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的淀粉颗粒,这些淀粉颗粒就包含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。
淀粉一旦与水接触,颗粒就会像吹了气的皮球一样膨胀开,直链淀粉的螺旋也会解开,成为链状。
这时如果再加热的话,直链淀粉就会挣脱颗粒,扩散开来,相互交联成为网状。
继续在颗粒内待着的支链淀粉,只好被那些网状的东西包裹住,就形成了一种透明的胶状物。食品科学家把这整个过程称为淀粉的糊化。
直链淀粉含量越高,糊化温度就越高,这样食品就更难吸水涨开。
普通大米的糊化温度在66-78摄氏度之间,而糯米由于几乎没有直链淀粉,糊化温度只有 57-67度,它比起普通大米,就更容易形成黏糊糊的一团,而且短时间内糊化得更彻底。
比如用糯米包的粽子更好塑形,因为支链淀粉糊化温度低。
有趣的是,糯米黏糊糊的特性不光让它成了点心中的明星材料,还在很多其他方面发挥了用途。
在古代,建筑师们修建城墙时也会使用糯米。糯米煮熟后,经冷却、干燥会变得很硬,用煮熟了的糯米拌灰泥造墙,会使墙面更加坚固。
好了,说了这么多,大家是不是已经对好吃又好看的冰皮月饼蠢蠢欲动了呢?
要提醒大家的是,由于糯米中所含淀粉绝大多数为支链淀粉,所以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。
因此不宜一次食用过多,尤其是有糖尿病、过度肥胖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、高血脂的人,可要适可而止哦。
往期文章:
温馨提醒
北京科学中心试运营期间开馆时间:
主展馆及首都创新成果展:每周三至周日,上下午各一场,上午9:30-12:00,下午13:00-17:00,16:00停止检票入场。
儿童乐园:每周三至周日,上下午各一场,上午9:30-12:00,下午13:30-16:00。
关注“数字北京科学中心”微信号,点击底部菜单“酷馆”-“免费订票”,即可在线订票。